:::

  『聽我說』柬埔寨僧侶的房間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文.圖|許紘捷
 
柬埔寨的僧侶大家都看過不少,但是他們的房間,應該就比較少見了吧。
 
從桌上那一疊書可以看得出來,和尚可不只是會念經而已。
 
直到現在,尤其是鄉間,寺廟仍然扮演著人民精神信仰與文化傳承的角色,許多養不起孩子的家庭(同時也供不起教育),會將小孩送至寺廟,除了提供吃住之外,廟方也會傳授基本通識教育,尤其是柬文的讀寫能力,這至少能幫助因為貧窮而無法接受12年義務教育的孩子,不至於變成文盲。
 
在內戰之後,因為國家各方面的全面失衡,寺廟與孤兒院對於扶養孤雛、穩定社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戰後40餘年的現在,孤兒院的運行已經漸趨畸形,日益商業化,而寺廟仍然穩定的運作,由此可見信仰展現出來的穩定性,與強韌的精神力量。
 
在鄉村,因為寺廟離家近,所以父母仍舊可以見到自己的孩子,等到經濟情況變好,隨時可以接回,對於貧窮家庭來說,若失去這個選項,通常孩子不是被送至孤兒院,便是透過交易,被人蛇集團帶走。
 
位於市區的寺廟,則有不同的情形,你可以看見許多從鄉村前來都市求學的年輕人居住於此,白天打工,晚上上課,因為負擔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寺廟便成為他們選擇住所時的最佳選擇。
 
直到他們完成學業為止,這些都是完全免費的,由於寺廟是靠民眾供養,所以這些孩子在完成學業,成家立業之後,也會十分願意捐獻回饋,由此聯成一個不斷輪迴的的堅固供需與互助系統。
 
市區寺廟的信眾通常經濟能力也較好,有些寺廟甚至能夠提供wifi,或開班教授英文與電腦,所以寺廟也可以稱為隱形版知識份子的搖籃與集中地:學識淵博的僧侶、苦讀的大學生——未來的學者、藝術家、作家、音樂家⋯⋯都在寺廟的庇護下滋養生息。
 
柬埔寨寺廟的多功能,遠遠超出舉辦儀式慶典、祈福與消災解厄的範圍,若有機會,大膽的走進去吧,你將會發現一個非常不同,令你驚喜萬分的世界。
 

#那個地磚也太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