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柬埔寨服務志工·番外篇】建國高中 吳昌政老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2019-03-21

高棉的微笑底下,藏著各種的表情與故事。我很好奇,當兩天的義診結束,團員們展開文化旅遊的時候,看到巴戎寺的「微笑高棉」石刻,會不會想起義診時看到的一張又一張的臉孔。

今年參加希望之芽協會的義診活動,沒有實質貢獻,只是負責拍照而已。但想紀錄一下這次的拍攝工作。

這次的拍攝工作很有挑戰,因為每個空間的性質與光線差異非常大,除了腳部要一直在園區內各處移動,找到不干擾的位置,又能捕捉到每位志工的工作切片,手指也要因應空間條件,迅速調整各項參數。

但我很喜歡這項工作。披上工具人的工作服之後,我可以選擇隱形,完全不加干預,就讓該發生的事情自生自化,然後我目睹這一切,按下無聲的快門,凍結時間。

另外一項有趣的地方在於,我可以一直移動,變換視角,嘗試看到一場活動中的各個部位是如何運作。我可以是旁觀者,也可以是參與者,更多時候是以旁觀的身份參與。我可以選擇涉入的時機,或協調活動圓滑運作,或給學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或與各種人搭話連結。

每個人如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當然很不錯,但如果沒有單純做事的心念,加上比較心作祟,很容易就看不見其他人的工作。覺得自己做多了,別人做少了。倘若覺得自己做多了,就會希圖更高的報償,或者心上口上碎碎念別人做太少,事情做得不開心。倘若擔心起別人會嫌棄自己做少了,就會刻意做一些事,表現自己的貢獻,儘管那樣的事其實可有可無,而且別人也不見得介意。無論那種情況,都是起因於不認識自己的位置和欲行的方向,減傷了志工的初衷。

所謂欲行的方向其實就是「志」。那是生命理想的方向,告訴自己嚮往的地方,並且提供驅動向前的動力。人沒有「志」,就會追隨世俗價值。所操心的,所在意的,其實都離真實的自己很遠,也不是外在世界的樣子。人有了「志」,就會慢慢找到自己的道路,不容易百感憂心,萬事勞形。也不會再一直看著別人說著別人。

如果有機會勉勵學生志工們,我會跟他們說事情很簡單,就是回到「志工」的基本面上。自己做自己能做的,自己該做的事,沒有誰虧欠誰,沒有誰超過誰。你累了就休息,你有能力就多做。就像《大學》上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回到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責任,其他的都是別人的功課。志工工作的難能可貴,對我而言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這份自發與自覺。

另外就是,不要追求太多的「附加價值」。因為那些附加上去的東西,含有太多的算計和比較,會稀釋原本單純的心念。一開始還沒有長出枝枝蔓蔓的心志,最爲難得,一旦染上比較競逐之心,很多不可愛的習氣就會慢慢染上身。那時候很容易感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殊不知那江湖是自己選擇跳下。

扯遠了。當我拿起相機,不只是想要紀錄事件而已,不只是想要替所有的在場保留證據。真正觸動我的,有些時候好像是那些不在場的。「真實」不只是事實的紀錄而已,還包含所看見的景象中那些欲言又止的,或者還沒完結的。

文學藝術的動人之處,就是讓那些被聽見,被看見。

(原文載於作者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