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柬埔寨種下「希望之芽」——台灣社工余慈薰的10年之路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文:陳佳霖|照片提供:余慈薰

柬埔寨暹粒省的吳哥窟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遺產,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到訪;然而,觀光區裡繁華的景象,卻不是當地居民的日常。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報告指出,暹粒省是柬埔寨國內最貧窮的省分之一;這裡,也是余慈薰與「希望之芽協會」的起點。

「我一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柬埔寨,這段期間是深化我們與地方政府、村民團體的關係,協會工作才能有更多的發展。」余慈薰在柬埔寨的每一天行程,通常排滿家庭訪視、村里長等地方人士的會面。

自從2009年踏上柬埔寨的土地,余慈薰的腳就像是生了根,全心投入當地偏鄉服務工作。她創辦「希望之芽協會」,幫助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上學,陪伴婦女發展農業職訓,更帶領台灣義診團走入柬埔寨村莊角落,提供許多村民最需要、卻也最缺乏的醫療資源。

 

「希望之芽」服務區域為暹粒省,是世界遺產吳哥窟所在地,也是柬埔寨最窮的省分之一。

暹粒省是柬埔寨國內最貧窮的省分之一,也是余慈薰與「希望之芽協會」的起點。

余慈薰一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柬埔寨。

出發之前,對柬埔寨唯一的認知來自聯合國數據
一談起柬埔寨,社工出身的余慈薰有說不完的故事,還有從專業出發的深刻觀察——然而,時間倒退至11年前,當時第一次到柬埔寨的她,對於這個國家唯一的認識,全來自聯合國網站的數據。

「2006年,我到澳洲攻讀社工碩士學位,畢業後在當地非營利機構工作。這份工作薪水穩定,也能發揮專業,然而,我總感覺少了些什麼。」當時,余慈薰的工作主要負責連結資源與服務,但她總覺得身為社工,能做的事還有更多,加上本身個性比較活潑,便想找一些更深入的事情投入——最後,她決定到發展中國家繼續社工職涯。

有了清楚的目標,接下來是決定要去哪個國家。余慈薰查找資料,發現柬埔寨在東南亞屬於較赤貧的國家,「當時能找到的資料都是聯合國的,新聞報導幾乎看不到柬埔寨的消息。我心想:聯合國資料夠有公信力了,雖然不太認識這個國家,就去吧!」買好機票、確定了合作組織,余慈薰就辭去工作,獨自飛往當時對她而言極為陌生的柬埔寨。

到了柬埔寨,余慈薰跟著日本的民間機構參與醫療援助,看見許多病患因為付不出醫藥費,被醫院拒絕救治。隨著服務的足跡越深入偏鄉,余慈薰看見更多急迫的需要,「我發現要做的事太多,而我一人的力量太小。」

因緣際會下,余慈薰認識了來自台灣的牙醫義診團,雙方都想帶給柬埔寨更長遠的幫助,幾經討論後,決定在2010年成立「希望之芽協會」,結合社區服務與醫療服務,長期陪伴當地弱勢家庭。「因此,『希望之芽』的『芽』,代表著牙科的『牙』加上草字頭。」余慈薰說,「我們期盼在進行牙科義診服務的同時,也能透過草根性的社區工作,讓希望在當地萌芽。」

而一名柬埔寨「象臂女孩」瑞君妮,為「希望之芽」開啟了所有的服務工作。


「象臂女孩」,透過上千名台灣人重獲新生
余慈薰還記得10年前,瑞君妮初來義診團的情景:「瑞君妮的右手臂腫大、無法行走。她媽媽帶著她徒步走了2、3個小時,才抵達義診團。」當時柬埔寨的醫療資源十分缺乏,就連要做基礎的身體檢查和血液檢查都困難重重,即使義診團想協助瑞君妮來台就醫,卻因所需數據闕如,難以連結相關資源。「我們動用了義診團各樣的關係,花了約半年時間,終於透過一位出身退輔會的志工聯繫到台中榮總,讓瑞君妮來台治療。」經過診斷,瑞君妮罹患「血管肥大症候群」,這是一種血管基因突變引起的罕見疾病,使她的右手血管不正常增生,除了動手術,還需多次復健,且必須終身穿戴壓力衣。

「瑞君妮的醫療費結算下來約有3、4百萬台幣,她的原生家庭根本沒辦法負擔這筆醫療費用——其實,連負擔從家裡到城市約10美金的車錢,對瑞君妮的家人來說,都是件很掙扎的事。最後,這筆費用全部由台灣社會大眾與醫院愛心支持。」余慈薰陪著瑞君妮走過數年間往返台柬的治療過程,看著原本生病的女孩逐漸康復,同時也看著台灣人的愛心如何眾志成城、打造奇蹟:「我初步統計,這數年間關懷過瑞君妮的台灣人,超過上千人,顯示台灣人熱心參與人道救援事務,這份愛心實在彌足珍貴。」

「拜託妳,挑一個女兒走。」
有了第一個萌芽的幼苗,余慈薰帶領協會夥伴持續在柬埔寨偏鄉服務,希望帶出更多萌芽茁壯的發展。然而,跨文化服務絕非易事,問及這10年來協會在柬埔寨遇到那些困難與挑戰,余慈薰坦然表示:「困難一直都存在。」

柬埔寨長期存在人口販運問題,即使近年政府加強執法力道,仍無法有效根除,在偏鄉與貧窮家戶當中,人口販運更是深陷經濟困境的村民,不得已的必然選擇。有一年,余慈薰團隊訪視遭受風災破壞的村莊,許多家戶的房子全倒,家庭成員身無分文,她遇到一名母親帶著三個女兒,開口便對她說:「拜託妳,挑一個女兒走,我賣妳50塊美金就好。」這名母親接著說:「我的房子被風吹倒,家裡半毛錢都沒有,養不起這三個女兒。」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請託,我們所有人都嚇壞了!」沒想到如同電影般的情節,竟然活生生在眼前上演,當下余慈薰一行人勸說母親千萬別將孩子賣掉,並積極尋找資源,提供這戶家庭所需物資,讓他們度過難關。而在這些年的家訪之中,余慈薰也不時聽聞有些女孩遭到鄰居性侵,或是被賣作雛妓、女工,「這類個案基本上都是村莊裡不能說的秘密,加上當地人口販子與黑道勢力橫行,很多時候我們難以插手協助。」

為了避免當地女孩落入人口販子手中,希望之芽透過定期家訪與學用品補助,讓女孩能留在學校。

黑道威脅下,10年種下的幼芽仍持續茁壯
縱使環境限制多,余慈薰從未想過放棄,她和協會夥伴們透過家訪與倡議,盡力防止服務家庭的孩子落入人口販子手中,同時提供急難救助專案,提供突然遭遇貧病的經濟弱勢家庭補助,使家長不至於因為生活窘迫,犧牲孩子的權益。

「但是,曾經有柬埔寨黑道帶著槍來找我,叫我不要再管某個個案,不要干擾他們做生意。」這樣驚險的經歷,在余慈薰口中成為「寶貴的經驗」,「這使我明瞭當地有自己的生態,作為外國人,我就是講出該講的話。後續我雖然沒有在檯面上幫助這個案,私底下我們已經提供這戶家庭一些方向,使他們能避免人口販子的追蹤。」

除了定期家訪,「希望之芽」也提供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學用品補助,「柬埔寨的12年國民教育雖然學費全免,卻仍須支付學雜費和學用品,導致貧戶家庭的孩子輟學率很高。」協會致力保障孩子的受教權,讓買不起制服、書包、考卷的小朋友都能有上學的機會,「要脫貧一定要從教育開始,如果孩子連識字都有困難,要如何談更長遠的未來?」



余慈薰(左一)常需與柬埔寨地方政府、村民團體開會,讓各項工作推展更順利。.

計畫暫停不是失敗,而是轉機
在柬埔寨長期落地扎根,如今當地政府和村民都很肯定「希望之芽」的工作,余慈薰和夥伴們也獲得村民們的信賴。在這樣的信任基礎下,自2014年開始推動的「菇農家戶計畫」,卻因著更瞭解居民的需要,而選擇暫停並開始轉型。

菇農家戶計畫運用農委會提供的「香菇太空包」技術,定期聚集弱勢家庭,合力用木屑和菌種製作太空包,再將太空包分別帶回家中菇寮照顧,成熟後即可販售,作為家中收入。由於太空包只要每天澆水和定期採收,就能為家庭帶來穩定收入,一開始計畫進行得很順利——然而,3、4年過去,參與的村民越來越少,「當時我們都很不解,為何已經幫居民安排好一切,他們的參與度仍然不高?」

經過余慈薰及在地夥伴們與村民深入訪談,才驀然發現他們只注意到計畫該有的外在條件,卻忽略村民們心中的內在因素,「當地村民大都想追求快速的商業模式,對於『當農夫』這件事有很大的排斥感,甚至覺得很丟臉。」余慈薰解釋,許多村民一開始加入菇農家戶計畫,是因為已經窮到沒有選擇,「那時他可以暫時放下自尊,務農以養活家人。但當他靠著養菇有了一些收入,他開始有更多選擇,這時自尊就變得重要。」加上此時村民對協會已有足夠信任,才願意講出心底的話。

「我很感謝村民們的回饋,讓這項計畫有機會轉型與成長。」對余慈薰而言,計畫暫停並非失敗,而是協會與村民的雙贏,「我覺得『失敗』其實是從人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事實上,每件事都有轉機。」與團隊討論後,余慈薰計畫推出「農業2.0」專案,結合觀光與農業,發展生態旅遊,讓來到吳哥窟的遊客能順便走入村莊,和案家媽媽一起手做高棉菜,「我希望藉此開啟村民們對職業別的想像,使他們覺得自己不是一名農夫,而是旅遊產業中的小老闆!」趁著疫情期間,余慈薰與協會夥伴一步步推動專案轉型,希望等到旅遊業復甦之時,協會和村民們已做好準備,以生態旅遊迎接觀光客,更培力家庭邁向自給自足。

「希望之芽」結合社區服務與醫療服務,長期陪伴當地弱勢家庭。

至2019年,希望之芽協會已使73,215人次孩童有機會就學、脫離貧窮及遠離飢餓。


疫情衝擊下,仍持續被交付的使命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柬埔寨政府自3月中旬起關閉各級學校,只有國際學校能夠線上授課,預計到11月才會重新開放。「因此,目前協會與學校的合作方案全部暫停,例如中文班、英文班等等,所有的教育方案都移到我們自己的服務據點進行。」同時,隨著學校停課,余慈薰也發現有些孩子開始打工,「疫情對發展中國家兒童的衝擊相對較大,目前我們只能持續觀察情況,並與案家保持聯繫和定期追蹤。」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為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大的衝擊,許多停課的孩子開始打工。

即使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余慈薰仍一步步勾勒「希望之芽」的未來計畫,除了預計開拓越南的服務據點,也規劃用社會企業模式為協會增加更穩妥的收入。「既然我已被上帝交付了這項工作,就只要思考如何做好、做完這項工作,無須過度煩惱。」余慈薰說:「因為有上帝的人,永遠都不是一個人,上帝會自己成就祂要做的事。」

這些年,余慈薰與夥伴們在柬埔寨種下的幼芽,正在成長茁壯,長出的不只是一個個改變的生命,更是一幅能自給自足的希望藍圖。

文章來源自《世界微光》https://www.lettherebelighttw.org/story/page/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