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我說』東南亞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文.圖|許紘捷
 
東南亞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與歐洲的文明千年來不斷的先後在這塊土地上激盪出火花,並與本土文化交融而呈現出目前多元的樣貌,是我認為遊走在東南亞最令我目眩神迷之處。
 
比方舉世聞名的吳哥窟,就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產物,這兩者並非源自東南亞本土的宗教,卻在這裡發揚光大,特別是建築上的偉大成就,連印度人都嫉妒不已。
 
在飲食上我們可以略見端倪,比方柬氏豬肉湯麵與煉乳咖啡,這兩個在柬埔寨四處可見的庶民經典美食,絕對是會令人上癮的好味道,代表的正是一中一西傳入的食物,柬語的麵讀作「ㄇㄧ/mi」,和潮州話/閩南語的麵是一樣的,東南亞不產小麥,自然沒有麵食,老潮州人將麵食帶入之後把這個名詞也帶了進來。
 
除了名詞之外也有動詞,比方「炒」就讀做「ㄔㄚˋ/tshá」,柬的炒麵讀作「ㄇㄧ ㄔㄚˋ/mi tshá」(名詞在前),顛倒過來就是台語的炒麵了,這是對台灣人來說最好學的一個字。
 
從語言的角度著實可以得到不少線索,又比如柬語和馬來語的老師都讀作「guru」,而印度教的宗教導師或領袖(知識傳遞者)即名為Guru,若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印度教經由印尼傳入柬埔寨的途徑顯而易見。
 
再舉個例子:被子,柬語讀作「ㄆㄨㄟ/phuē」,沒錯,和閩南語的讀音不謀而合,我每次念起來總是別感親切,雖然尚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推論很有可能是這裡地處熱帶,當地人本來並沒有蓋被的習慣,早期閩南一代的華人帶著新東西進來時,這詞便也直接進入了語言系統內。
 
咱們台灣也因為日據而受過這樣的影響,所以並不難理解,比方番茄的台語「塔媽兜」,明顯是因日語而來,但這日語明顯也是從英文而生,這一層層的關係,在抽絲剝繭往前探尋的過程中時常能得到不少樂趣。
 
順帶一提,番茄在台灣南部叫做柑仔蜜,是受到菲律賓的影響(kamatis),有很明顯的地緣關係。
 
前往柬埔寨工作或經商的台灣朋友們若能從這個角度去切入,多花時間去了解,必能獲益匪淺,因為這是透過生活和語言去理解文化現象與緣由的參考依據與途徑之一,也能藉此進一步去了解他們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所從何來,化解彼此文化間的差異並減少誤解。
 
以我自己的經驗,某些工作或生活上始終不解的難題,時常發現答案就藏在裡面。

本文授權自 Symbodia|柬式符號
粉絲專頁 www.facebook.com/symbodia/